中欧不欢而散,泽连斯基不再观望:制裁5家中企;拘2名中国人
基辅街头,24岁的中国留学生邓延臣与父亲被乌克兰安全局押上警车。
乌方指控这对父子试图窃取“海王星”反舰导弹技术机密,声称他们拉拢乌军工人员获取文件。
若罪名成立,两人将面临最高15年监禁及财产没收。
仅24小时前,乌克兰总统府刚签署总统令,宣布对5家中国企业实施制裁。
中亚丝路国际贸易、苏州爱科德精密制造、深圳罗约科技等名字被列入黑名单,理由是“涉嫌向俄罗斯提供无人机零部件”。
冻结资产、吊销执照、中止科技合作——制裁条款看似严厉,但数据揭露了另一番景象:被制裁企业中,苏州爱科德对乌年销售额仅92万美元,不足总营收0.3%;另一家深圳企业的乌克兰业务占比更是低至0.07%。
这场突如其来的“对华强硬”,时机耐人寻味。
7月3日至5日,中国外长王毅刚结束对法国、德国及欧盟总部的访问,中欧高层对话因俄乌问题分歧陷入僵局。
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随即转变态度,公开宣称“中国对俄立场将成中欧关系关键”。
几乎同步,泽连斯基政府挥出制裁大棒。
更巧合的是,7月8日制裁令发布当天,恰逢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罕见公开谴责普京。
而早在今年4月,乌克兰在美国减少军援之际,便以同样理由制裁过3家中企;5月又与美签署37亿美元稀土协议,随后扩大制裁至74家外企。
投名状逻辑链条清晰可见:美方稍给信号,基辅即刻冲锋。
然而,这场政治表演正让乌克兰自食其果。
被制裁的一家深圳建材企业,原参与基辅郊区2000户保障房重建项目。
制裁令导致钢筋供应中断,当地建筑商被迫更换供应商,材料运输成本暴涨40%,工期延误至少三个月。
乌克兰农业协会紧急发声,呼吁政府“勿影响中乌粮食合作项目”——该计划在赫尔松重建5座粮仓,年增出口30万吨粮食,直接关乎农民生计。
技术指控的荒诞性同样经不起推敲。
乌方宣称中国公民窃取“海王星”导弹技术,却忽略了一个事实:中国自用反舰导弹鹰击-12的射程达400-500公里,战斗部重量300公斤起,性能远超射程仅280公里的“海王星”。
德国《明镜》周刊犀利指出:“若真有证据,乌克兰早该提交安理会”。
战场溃败与内政危机,才是泽连斯基的真正焦虑源。
俄国防部数据显示,乌军伤亡已超20万,相当于战前正规军总量的1.5倍。
兵源枯竭迫使基辅将征兵年龄上限提至65岁,甚至出现强征残疾人、大学生的新闻。
经济层面更触目惊心:GDP较战前萎缩30%,通胀率突破60%,4成基础设施被毁。
审计署曝光军方虚报4亿美元军服采购款,西方援助武器流入黑市中东。
当乌克兰前安全官员私下坦言“需要强大但不会报复的敌人转移矛盾”,当《真理报》评论讽刺“总统府给不了面包就给敌人”,制裁中企与拘捕公民的动机已不言自明。
鸡蛋正被砸向唯一的篮子:中国是乌克兰少数保持贸易顺差的国家,28.7%的玉米出口依赖中国市场,31%的电力系统需中国核反应堆设备维持。
欧盟内部的分歧同样撕开一道口子。
法国总统马克龙称“乐见中国发挥作用”,德国总理朔尔茨却警告“警惕地缘置换”。
而中国外交部用“无端指责”“政治操弄”八字定性乌方行动,同时披露关键事实:2023年对俄无人机出口同比下降37%,军用级零部件记录为零。
硝烟中的基辅,一场保障房工地因制裁陷入停滞。
工头望着断供的钢筋苦笑:“政客们表演强硬时,谁记得我们还在等房子过冬? ”
两千个无家可归的家庭,成了这场外交风波里最沉默的代价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上一篇:哈梅内伊称伊朗不接受强加的战或和
下一篇:没有了